return ✕︎

何謂多元宇宙?

「行動,人們彼此之間唯一不假事物之中介而進行的活動,則是對應於人的多元性 (plurality)條件,也就是說,住在地球上、棲身於世界裡的是人們,而不是單一的人。」—— 漢娜·鄂蘭,1958[1]

「理想的一種『社會相連度』…意味著一種可迅速形成跨越差異橋樑的社會紐帶。」 —— 丹妮爾·艾倫,2016[2]

「民主是一種技術。和任何社會技術一樣,當更多的人努力改進它時,它就會變得更好。」—— 唐鳳,2020[3]

民主與科技之間日益加劇的緊張局勢,以及臺灣似乎正是從如此極端分歧而開始,自然而然地克服了這種緊張關係的方式,這種方式提出了一個問題:在科技與民主如何互動的問題上,是否可以有一個更為廣泛且通用的經驗可以借鑑? 我們通常認爲,科技是一種不可阻擋的進步,而民主和政治則是在不同的競爭性社會組織形式之間行進的靜態選擇。臺灣的經驗告訴我們,我們在技術未來上可能有更多的選擇,使其更像政治,而其中之一可能涉及從根本上改善我們共同生活和協作的方式,像我們推進技術一樣推進民主。它還告訴我們,雖然社會差異可能會產生衝突,但通過適當的利用技術,它們也可能成爲進步的根基源流。

這種技術方向的可能性也並非特別新穎。一部最為經典的科幻作品,或許也可稱之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就是《星艦奇航記》(Star Trek),在原著系列中,瓦肯英雄堅信「無限組合中的無限多樣性……此一信念,即美、成長、進步,都源自異質間的相互結合」的哲學。也基於此,我們將本書接下來的主題「多元宇宙(⿻)」簡明定義為「跨越社會差異的協作技術」。

這樣的概念,與放任主義和專家統治的一個共同點形成對比:兩者都認為世界是由原子(即個人)和一個社會整體構成的,我們稱為「一元原子論」。雖然他們在應該賦予每一方多少權力的問題上採取不同立場,但它們都忽略了「⿻」的核心理念,也就是多元交織的社會群體,以及由這些交叉點構成身分的多元協作人們,才是社會世界的核心結構。

多元宇宙的三部曲定義

更準確地說,我們可以將多元宇宙分成三個組成部分(描述性、規範性和指示性),每個組成部分都與三位思想家(漢娜·鄂蘭、丹妮爾·艾倫、唐鳳)中的一位相關聯,他們各自以這三種截然不同但又緊密相連的方式使用了這個術語,如上圖所示:

  1. 描述性: 社會世界既不是孤立個體的無組織集合,也不是鐵板一塊的整體。相反,它是一個由多元交叉的複雜關係構成的結構,這些關係定義了我們的個人身分和集體組織 。我們將此概念與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特別是她的著作《人的條件》相聯繫,她認為,多元性是人的最基本條件。我們特別將這項描述性要素與萬國碼符號⿻聯繫,來捕捉多元宇宙對群體和個人身份的交叉性、重疊性的強調。此外,在下一章「活在多元世界」裡,我們將特別說明如此的描述不僅適用於人類社會生活,而且根據現代(複雜性)科學,基本上適用於自然界中所有的複雜現象。

  2. 規範性: 多元性是社會進步的燃料,雖然它可能會像任何燃料一樣爆炸(引發衝突),但社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們設法利用其潛在能量促進生長的程度。 我們將此一概念與哲學家丹妮爾·艾倫(Danielle Allen)的「相連社會」理想相提並論,並將其與本書封面和上圖中,精細的⿻圖像裡方格交匯處的彩虹元素聯繫起來。 雖然艾倫可能給出了這些觀點最清晰的闡述,但正如我們即將在「我們遺忘的道」一章所探討的,它們深深根植於一個哲學脈絡,包括如亨利·喬治、約翰·杜威等這些對臺灣來說或影響深遠的美國思想家。

  3. 指示性: 數位科技應該立志於建立引擎,運用多元性並避免災難,就像工業科技建立引擎,利用實體燃料並控制其爆炸一樣。 我們認同這個概念,作者之一從 2016 年開始,就使用「Plurality」一詞指向一種科技議程的示範。我們將這個詞與其職銜(數位部長)中使用的正體字「數位」(英文發音爲 "shuwei")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臺灣,「數位」同時具有「plural」和「digital」的含義,因此,它捕捉到了鄂蘭和艾倫的哲學,與數位技術變革潛力的融合。 在本節的最後一章「促進多元協力的技術」裡,我們認爲,儘管此理念當時並不那麼明確,但它推動了後來被稱爲「網際網路」的許多發展,但由於沒有得到充分的闡述,這一理念在某種程度上被遺忘了。本書其餘部分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清楚地闡述這個理念,來協助它代替放任主義、專家統治主義和停滯不前的民主敘事,那些故事在今天的討論中佔據着主導地位。

鑑於如此豐富的定義,以及它將華語和各種英語傳統的元素融合在一起的方式,在本書的其餘部分,我們使用⿻以名詞形式(即代表「多元宇宙」)和形容詞形式(即代表「多元/數位」)來表示此一理念。在華語中,根據上下文的不同,可以有多種解讀方式:

  • 當用作名詞時,通常讀作「多元宇宙」(Plurality)。
  • 當作形容詞使用時,可作為「數位」、「多元」,甚至「交織」、「協力」或「聯網」等一系列其他意思。

這些現有詞彙中,沒有哪個能完美地捕捉到這組概念,因此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簡單地用「重疊」或「交疊」來描述它。本書的其餘部分更深入地描述了⿻的內容、願景和雄心。


  1. 漢娜·鄂蘭《人的條件》(1958). ↩︎

  2. 丹妮爾·艾倫《邁向相連的社會》, 2016 ↩︎

  3. 唐鳳與 Azeem Azhar 訪談, 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