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

後符號交流

原文:POST-SYMBOLIC COMMUNICATION

| 作者:E. Glen Weyl, Audrey Tang and ⿻ Community | 譯者:唐鳳 Audrey Tang


「後符號交流」的出現,標誌着人與人之間思想和情感交流新時代的開始。這種模式超越了語言和傳統符號的侷限,因爲它們往往受到文化界限和主觀解釋的限制。「後符號交流」利用尖端技術,包括神經界面、中介實境和先進的 AI ,促進了更直觀、更直接的人際互動。

在本章中,我們將介紹其中的一些技術,探索後符號交流的概念和前沿,研究它將如何徹底改變人際聯繫、教育和協作。討論深入探討了無需口語或書面語言就能傳遞思想、情感和感官體驗的技術的潛力。本章探討了這種通信對社會、個人身份以及我們對集體意識的理解的影響。此外,本章還探討了後符號交流如何通過促進更深層次的共鳴和共享經驗,影響我們應對文化誤解和衝突等全球性挑戰的方式。

本章也會仔細探討這種深度互聯所涉及的倫理問題,包括對隱私的關注和對個人思想自主性的保護。當我們站在這場通訊革命的風口浪尖上時,我們必須做好準備,迎接這樣一個未來:在這裏,思想和情感一樣暢通無阻,理解不會因爲言語的含糊不清而受到阻礙,人類分享經驗時生動的程度,和親身體驗時一般無二。

今日的親近關係

後符號交流(Post-symbolic communication)是杰倫-拉尼爾(Jaron Lanier)[1] 創造的術語,它超越了傳統語言和符號的範疇,探索直接和身臨其境共享體驗的潛力。拉尼爾從章魚等動物身上觀察到的複雜的非語言交流中汲取靈感,章魚通過動態改變自己的形態和顏色來傳達複雜的資訊。這種交流模式提出了從抽象到具體的演變,使人類能夠在虛擬空間中以直接和生動的思想表達自己。

在當前的景觀中,我們從各種形式的人類互動中看到了這種後符號化潛力的曙光。例如,舞蹈和肢體親密接觸可以在不說一個字的情況下傳達複雜的情感狀態和敘事。在音樂方面,有證據表明音樂家之間以及表演者與觀衆之間存在共同的大腦活動。一些研究利用核磁共振成像(fMRI)觀察聽衆大腦的同步反應[2],還有一些研究利用腦電圖追蹤管絃樂隊中音樂家的大腦活動[3],發現這種協調與音樂享受之間存在聯繫[4]。另一個例子是無言的母嬰紐帶,特別是母親和胎兒之間的心跳同步,尤其是當母親有節奏地呼吸時,這表明了一種內在的交流途徑[5]。這些例子--音樂中的協調、母子心跳的聯繫、冥想或迷幻體驗中達到的集體狀態--都指向一種超越口頭和書面語言的深層交流潛力。

不過,在後符號交流中,嗅覺也許是最普遍、最被低估的感官之一。化學信號在人類交流中的作用是後符號交流中一個成熟的探索領域。化學信號或化學信號在動物界被廣泛用於交流,在人類互動中也發揮着微妙而重要的作用。這些生化信使可以傳達情緒狀態,並引發他人的反應,而且往往是無意識的。例如,研究表明,人的汗液中含有一些化合物,當這些化合物被他人檢測到時,可以傳達壓力或恐懼,從而影響接收者的感知和行爲。這種交流形式深深植根於我們的生物學,通過繞過傳統的語言方法,直接影響接收者的情緒狀態和整個意識連續體的認知,符合後符號交流的原則[6]

總之,今天的對話中,不乏接近於後符號交流的例子。從生理信號的同步,到能夠微妙影響人類行爲和互動的化學信號的傳遞,我們正在學習欣賞和運用我們非語言交流能力的力量。

明日的親近關係

在技術領域,尤其是在生成式 AI 領域,我們正在見證與後符號交流理念平行的演變。像 DALL-E 這樣的工具,和其他先進的 AI 平臺,就是這項進步的例證。這些技術讓我們能夠以與我們想像力匹配的速度,生成我們思想的視覺呈現。現在,我們不再侷限於學習繪畫或使用複雜的電腦圖形軟體;我們可以立即創造出以前只存在於我們頭腦中的圖像和視覺場景。這種將思維轉化爲視覺形式的即時表現,是向後符號交流時代的一次重大飛躍。它彌合了抽象概念與有形表現之間的鴻溝,使我們能夠以更直接、更直觀的方式交流思想和情感。這種能力超越了單純的藝術表達;它對我們如何分享和理解彼此的內在體驗和創造性構想,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進一步探索技術與後符號交流的交匯點時,「人形彈性(homuncular flexibility)」[7]的概念提供了一個引人入勝的視角。這一概念表明,個人可以學會控制與自己的身體形態大相徑庭的虛擬身體。通過改變追蹤運動(輸入)和渲染運動(輸出)之間的關係,用戶可以體驗到一種超越身體限制的交流形式。這個洞見,對理解和模擬幻肢等現象特別重要。在幻肢現象中,人可以感知到並與不存在的肢體進行互動。在這一概念的基礎上,AI 和動畫領域的最新進展,尤其是語言模型在即時動畫控制中的應用,進一步擴大了人形彈性的範圍。這些技術能夠解釋自然語言輸入,在虛擬環境中生成動態逼真的動畫[8]。通過整合語言模型,用戶可以更直觀地指揮虛擬化身或環境,並與之互動,使用自然語言提示覆雜的動畫。這種協同作用增強了用戶表達和體驗各種狀態和動作的能力,使虛擬互動更加逼真和身臨其境。

此外,將神經界面融入後符號通訊領域,也是令人興奮的前沿發展。神經界面,即直接連接大腦的設備,正變得越來越複雜,並將爲複雜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提供直接途徑。這些技術可以捕捉與特定思想或狀態相關的神經活動,並將其轉化爲數字或物理輸出,從而實現前所未有的互動。研究人員已經展示了大腦植入如何將癱瘓病人的意圖轉化爲物理動作[9],顯示了神經界面在彌合思想與行動之間鴻溝的巨大潛力。這種能力表明,在實現後符號交流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思想和情感的傳遞可以直接、無縫地進行。

這些技術進步,再加上我們對人類感知和認知的不斷深入瞭解,為未來的交流鋪平道路,使交流能夠涵蓋更廣泛的人類體驗和狀態。在後符號通訊中,人形彈性和神經界面的結合可能會帶來更具包容性和同理心的互動方式,實現一種不僅是後符號而且是深度同理的通訊形式,因爲個人以最未經過濾的形式分享經驗和情感,身體的限制不再是深度、有意義聯繫的障礙。

心靈感應的前沿

從同步心跳到以圖像的形式虛擬表達思想,我們正在穩步邁向這樣一個現實:溝通的邊界不斷擴大,從而能夠產生更深層次的共鳴、創造力和共同理解。展望未來,「後符號交流」將爲我們帶來一個大膽的未來。通過神經界面進行心靈感應交流、在可控環境中共同探索清醒的夢境以及直接傳遞情緒狀態,這些都是有可能實現的。研究人員不僅在對現有技術進行迭代,還在爲可能重新定義人類聯繫的激進創新鋪平道路。

這些技術的發展預示着,在未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會逐漸消失,從而實現更親密、更直接的交流。當我們學會駕馭這些新空間時,我們很可能會發現藝術、社交互動和集體解決問題的新形式,以以前無法想象的方式利用我們共同的人性。

後符號交流的侷限性

然而,後符號交流的旅程並非全無風險。承諾加深聯繫的工具,可能會在不經意間導致個性的喪失,因爲使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細微差別,會被同質化的集體體驗所淹沒。這引發了人們對隱私、親密關係的本質以及個人身份未來的極大擔憂。

爲了應對這些挑戰,我們必須借鑑前面章節所討論的倫理框架和民主原則。將這些原則納入後符號平臺的結構中,可以提供保障,確保在我們尋求更深層次的合一時,個性也能得到維護。多元社會的基本原則,必須在這些新領域中得到調整和加強,以防止個人自主性受到侵蝕,並保持人類文化所特有的豐富多彩的多樣性。



  1. Lanier, Jaron. 你不是小玩意: 宣言。Vintage, 2011. ↩︎

  2. Abrams DA, Ryali S, Chen T, Chordia P, Khouzam A, Levitin DJ, Menon V. 自然音樂聆聽過程中大腦反應的受試者間同步。Eur J Neurosci. 2013 May;37(9):1458-69. Doi: 10.1111/ejn.12173. Epub 2013 Apr 11. PMID: 23578016; PMCID: PMC4487043. ↩︎

  3. Babiloni, Claudio, et al. 《大腦 "協調一致":專業音樂家的額葉振盪阿爾法節奏和移情》。神經影像 60.1 (2012): 105-116. ↩︎

  4. Hou, Yingying, et al. "The averageaged inter-brain coherence between the audience and a violinist predicts the popularity of violin performance." Neuroimage 211 (2020): 3.3.2. 神經影像 211 (2020): 116655. ↩︎

  5. Van Leeuwen, P., Geue, D., Thiel, M., Cysarz, D., Lange, S., Romano , M. C., Wessel, N., Kurths, J., & Groenemeyer, D. H. (2009)。母體呼吸節奏對胎兒與母體心率協調的影響。pnas, 106(33), 13661-13666. https://doi.org/10.1073/pnas.0901049106 ↩︎

  6. 費爾南德斯,朱迪斯-阿莫爾。嗅覺界面:跨越意識連續體的隱性人機交互。Diss. 麻省理工學院,建築與規劃學院,媒體藝術與科學專案,2020 年。 ↩︎

  7. Andrea Stevenson Won、Jeremy Bailenson、Jimmy Lee、Jaron Lanier,《虛擬現實中的人形彈性》,《電腦輔助通信期刊》,第20卷第3期,2015年5月1日,第241-259頁,https://doi.org/10.1111/jcc4.12107 ↩︎

  8. Huang, Han, et al. "Real-time Animation Generation and Control on Rigged Models via Large Language Models." NeurIPS 創意與設計 ML 研討會 (2023) ↩︎

  9. Lorach, H., Galvez, A., Spagnolo, V. 等人. 使用腦脊液接口在脊髓損傷後自然行走. 自然 618, 126-133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6094-5 ↩︎